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6节(1 / 2)





  ………………

  祝缨抱着从长史那里拿来的供词,打算连夜看完。第二天一早还给长史的时候再央他通融看一眼嫌犯,之后再去大理寺干她那份正经的差使。反正她不用上朝站班,可以略晚一点到大理寺。

  进了客居的小院,郑熹也才刚回来,身上有淡淡的酒气。郑熹瞥了她一眼,道:“回来了?”又往她手里看了一眼。

  “嗯!向长史讨了供词来。”祝缨亮一亮手里的东西。

  郑熹问道:“怎么样?”

  祝缨只说:“晚上不回去,怕家里担心。”

  “你家里早叫人去说了,还用你担心这个?再耍滑头试试!说,今天这事儿你怎么看的?”

  “供词还没看完呢,说不好,得看了再说。就算看完了,万一我有些不好的话,您不能恼,更不许给我小鞋穿!”

  郑熹弹弹她的脑门儿:“啰嗦!滚过来看供词!”

  供词?他还没看过呢,必得也看上一看。

  于是两人就在郑熹那里,一份一份地看着供词,一共有二十来人的,没人认罪,都说自己规规矩矩当差没有丝毫逾越也没发哪里有不妥,既然没有认罪自然也就没有犯罪事实可以招供,供词都不太厚,通篇总结下来就是我不是我没有我冤枉,只敢偷懒,不敢偷窃。这些废话供词到丑时初刻就看完了。

  郑熹道:“都看完了?还有什么要问的、要弄的都趁现在,王府不是客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祝缨道:“能问的、能看的估摸着都看得差不多了,就剩明天长史带我瞅一眼嫌犯。我倒想把王府都看了,王府家下人等挨个儿也打量一遍问一遍话,恐怕是不能够的吧?”

  “知道就好。”

  祝缨两手一摊:“那就是了,既然不能,就只有咱们自己多下点苦力了。有些棘手啊,就算把王京兆放到这里来,他也得挠头。”

  郑熹笑骂:“牙尖嘴利,滚去睡吧。还能睡两个时辰。明天早上爬不起来你就知道厉害了!”真就只有两个时辰,因为王府的主人也是要早朝的,郑熹也是,王府虽然离皇宫近,但是早朝也早啊!舅甥俩总得天不亮就起床、梳洗,穿戴整齐了、摆开他们的排场再从容往皇宫里赶,踩着第一缕阳光踏进宫门。

  祝缨不敢迟疑,闪身进了房间。里面被褥等都安排好了,沾了郑熹的光,连内衣袜子都给她备了套新的,洗沐的热水也准备好了。灯也点上了,还有两个丫环伺候着要给祝缨宽衣。

  丫环都在十四五岁,分拨到老太妃疼爱的外孙的客院里来的,无不品貌端正、聪明伶俐。两人一伸手,祝缨往后一缩,拱手说:“别了,没两个时辰好睡,我自己来还快着些。姐姐们也不要与我客气推让了,我如今多睡片刻最重要,明天还有好些事要办呢,现在实在不宜拖拉。姐姐们见谅。”

  两个丫环对望一眼,还要说什么,祝缨已经自己摘了帽子放好,开始卷袖子了。两个丫环本也不为了讨好她,福一福,出去把门带上了。

  第67章 进展

  王府的被子又松又轻,被熏是很香,是股未曾闻过的好闻气味儿。屋子里的香炉依旧往外冒出缕缕青烟,不断地散发着另一种香味。这是祝缨此前从未感受过的。

  再打量一下这屋子里,虽然只是客房的厢房,该有的都有、且都比她之前用过的好了不知多少。已经很晚了,祝缨把这间屋子寻摸了一遍,又检查了一下门窗、房顶,就把衣服放在床边,将一只烛台掌到床头最后扫视一回屋子,吹灯睡了。

  她生来粗糙,稻草堆上也能睡,绣床上也能眠,案子没有查明白,她居然倒头就睡直入黑甜乡。

  直到迷糊间听到外面有响动,祝缨睁开眼来,眼前一片昏暗——天还没亮。她反应了一下,才揉着眼睛爬起来,点着了灯,匆忙穿了衣服,把门拉开。

  “吱呀”一声并没有惊动多少人,大部分的仆人都往郑熹跟前伺候去了。跟着郑熹来的郑府的仆人与祝缨也相熟,他们也要先服侍了郑熹才有功夫来提醒祝缨。好容易郑熹跟着腾出点空来,一个小厮匆匆往祝缨这里赶,却见祝缨已经穿好了衣服。

  来人笑道:“三郎起来了?哎,你这头发毛了,我给你把头梳好了再去见七郎吧。”

  祝缨摸摸头发,说:“我自己拢拢就成啦。”

  “那怎么成?被人看着了要笑话的。放心,我虽不是七郎的梳头丫环,手艺也还是可以的。”

  祝缨被他的热情弄得哭笑不得,心道:我正好可以试一试这些富贵门第生活是怎么样的。

  被来人梳好了头,还给她打了水之类,祝缨渐渐压下不自在,心道:原来豪门生活是这个意思!现在已是如此,郑大人、老太妃他们就更不用提了。被人伺候时,果然是不一样的。

  等收拾好了,郑熹那边全套的妆束也才将收拾妥当。祝缨两人赶紧去见他,郑熹道:“唔,起得倒早,不睏么?”

  “有点儿,我以前也熬过夜,这也不算累。您要是问案子,我还得再捋捋。”

  郑熹道:“一大早不说这些。”又让人给祝缨安排饭食,吃完了跟自己一同回宫。

  祝缨道:“我跟长史约好了呢,再瞅一眼嫌犯再走。您上早朝不能耽误,我一会儿看完了人就去。”

  郑熹微一皱眉:“也罢。”说完去舅舅那儿蹭个早饭去了,岂料老太妃惦记外孙,难得也起了个大早,将人叫到自己房里,看着他们吃饭。老太妃习惯晚起,今天起来之后精神不太好,也吃不进去东西,喝点参茶看着儿孙们吃饭。

  郑熹说了一句:“我带来那个孩子,安排他用饭之后见一见长史,他们有约定。办完了事,他自会回大理寺。”

  老太妃道:“人到了咱们家,还用你再操心?”府中有眼色的人闻言就去给祝缨安排妥了。

  祝缨这边不多会儿功夫收到了两食盒吃的,太妃那里命人送出来的比头一份儿要好很多。祝缨也不客气地又吃了一些,心道:可惜了,要不是在王府,我还能问一问可不可以把这几样没吃完的带回去给爹娘也尝尝。

  她既谨慎,就不把这份遗憾表露出来,吃完了,漱了口,看天还没大亮,就问:“郑大人出门了吗?”

  得知还没有,就请王府仆人引路,到门口送一送郑熹。郑熹见她出来了,笑骂一句:“不是说要见长史的吗?又冒冒失失地过来做什么?”

  高阳郡王看也没再看祝缨一眼,就说:“是个懂事的孩子。景文,你们既然有约,你便看顾一下这个孩子。”

  祝缨看看那个应声的“景文”,就是长史,猜了一下,就猜这是长史的字,她对长史拱一拱手。长史应了郡王的话之后,又对祝缨点了点头。

  同时,郑熹道:“也有叫人头疼的时候。”扶了舅舅上马,他自己也乘马而去。

  长史与祝缨一同目送他们离去,就对祝缨说:“睡得还好?可用过饭了?”

  祝缨道:“都很好。府里很舒服。”

  长史做了个“请”的手势,两人往府里走了一段,祝缨才从怀里掏出昨天长史给的供词,道:“多谢,已经看完了。”

  长史问道:“如何?”

  祝缨还是说:“现在还说不好。据您看,府中有何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