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84节(1 / 2)





  说着,看了一下在座的人斟酌地道:“容末将稍后细细报与大人。”

  祝缨笑道:“好。”

  果然不再提这话,只说些羊肉怎么煮好吃之类,又说京城有一家羊汤卖得不错。

  大家都没有饮酒,吃过饭,祝缨与唐善到书房。她对金良道:“你莫要跟进来,若是我们吵起来,你为难。”

  金良紧担心地留在了门外,与门板相了一回面,开始在门檐上踱步。祝文请他到旁边的屋子里烤火他也不去,静听了一会儿,里面好像没有很大声,又有点安心,又有点悬心,就怕下一句会吵起来。

  里面祝缨直接问唐善:“君侯一是可怜我缺吃少穿,二也是有事要我做的吧?”

  唐善可怜巴巴地看了祝缨一眼,祝缨见他一把年纪还这样可怜,毫不同情地说:“是你自己说漏嘴了?”

  唐善又可怜巴巴地陪了一个笑。

  祝缨道:“君侯不在京城看曾孙,到北地来难道是为了喝风?必是有一场大战要准备的。都说有响应了,是不是补给又或者民伕之类?”

  唐善叹了口气,低声道:“是。他们做事,不说为公,就算是为私的也是不行。自以为做得不错了,也要看是与谁比。自您调派了人去,君侯看谁都看不上眼了。大人,君侯这样的年纪,亲冒矢石,我们看着也……还请大人念在昔日情份上。”

  这个事儿,也是他猜的。郑侯一面说担心大战的补给之类,又说了许多其中的麻烦,骂现在军中将领不顶用,一面又夸祝缨可意、派他给祝缨送东西。唐善也就看出来了。

  祝缨道:“回复君侯,我不挑活。”

  唐善惊喜抬头:“不愧是您!君侯在营中常夸您,他们几个将军听得都……”

  “都想打我了是也不是?”

  “呵呵,哈哈。”

  祝缨道:“德特奇你再带走。或许有用。”

  “是!”

  …………

  唐善这里带上德特奇回郑侯的大营,祝缨这儿也开始暗中准备。

  她先召来行辕所属,让他们轮流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临行前却又着重吩咐丘一鸣等人:“回去看一看城墙补得怎么样了、城门修得怎么样了,城内还有多少人,都能吃几分饱……务必如实回报。”

  “是!”

  接着,她又召来了卓珏、苏喆等人,重新估算一下大军的数量、分布,每日所需的补给、路线。然后按照所需的供应量、路程远近、沿途州县人口密度、各州县的大族以及转运路上会有的消耗等,将北地划分为若干区域。再盘点自己手头能有的盈余,一旦朝廷所拨钱粮运转不及时,北地能拿出多少应急。

  再请来金良,询问以他的经验,胡兵南下能到哪里。这样才好在相对安全的地区安心地安排开荒。

  过了十日,唐善又带来了郑侯的亲笔信。

  郑侯的信写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 分写,德特奇很有用,他说的话里有六分是真的,正在安排了。本来他还担心会与累利阿吐耗很久,已做了死在北地的打算了。但是利用好累利阿吐这条线,已方的损失能小一些。可以少耗费些朝廷钱粮。

  第二部 分起手夸赞祝缨,说二十年前就很看好祝缨,现在一看,果然自己的眼光是准的。他现在要准备一场大战,希望祝缨不要那么快回京,留下来给他搭一把手,他想举荐祝缨做支度使。

  祝缨看了信,也反应了好一阵儿。这个支度使是管军中军需的,虽然也带一个“使”字,但是与采访使、安抚使是不一样的。它得跟军中打交道,军中那些个将领?

  怪不得郑侯给奴隶又给牛羊还送她粮草……

  祝缨坐在桌前,桌上摆着郑侯的信。她把这信从头到尾细看了三遍,扯过一张信笺,写了一封给郑侯的回信。

  次年,正月初七,祝缨裹着皮裘,蹲在一户农家墙根底下跟个老婆婆聊天的时候,卓珏一路纵马狂奔了过来:“大人!有京城使者来宣旨了!”

  祝缨往老婆婆手里塞了把糖:“我回去啦。”

  老婆婆扶着膝盖站了起来,把糖兜在围裙里,说:“路上冷,仔细别磕着了。”

  “哎。”

  等祝缨赶回了行辕,只见来了一个时悉。

  祝缨惊讶地道:“您没在京城过年吗?”

  时悉跑得脸也白了,道:“没顾得上呢,陛下就命我来了。”

  郑侯给皇帝“献俘”了,皇帝很满意,不但有赏赐,还准了郑侯所请。祝缨的支度使就这么批下来了,一同来的还有皇帝赐给祝缨的冬衣、皮裘、锦缎之类。

  祝缨都接了,又要设宴请时悉。

  时悉低声道:“陛下有口谕。”

  祝缨忙肃立听了,时悉小声附耳说出一番话来。却是之前冷将军等人的时候军需一笔烂账,郑侯这次又率军北上,耗资巨亿。皇帝同意祝缨做这个支度使,也是想让她把好关,“毋使人欺瞒朝廷”。

  祝缨心说:您才想起来是么?

  口上还是恭敬地答应了。

  “那个,陛下命我去边城看看,可行么?”

  祝缨道:“没命您去郑侯营前?这样,我陪您去郑侯大营,听听他怎么说,如何?”

  “也好,也好。”

  祝缨看他不是很想去,又说:“陛下无非是想知道边城实情,您要想知道,我这里有些北地子弟,问他们也是一样的。”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