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16章 背后阴人


(已修改)

陈诺将束管列车的详细测试资料发送到万部长的邮箱,整个文本有一千多页,从设计产品的外观、性能到未来的意义等等。

文本由小悠整理,无论是在逻辑还是在文字上都能够准确表达陈诺的意思。

束管道路对未来华国交通系统和科技领域的影响巨大,随之带来的国家社会、经济形式也会发生重大变化。

在陈诺对束管道路未来的规划中,所有中长距离(30公里以上)的旅客投送都采用束管道路,而铁路将只承担货物的运输,这个计划相当宏伟!

自此以后,华国的货运和客运可以完全分离开来,束管道路和铁路将会各司其职,这将将会极大的促进国家的交通发展。

束管道路和铁路系统不同,束管的建造成本低,维护成本更低。在陈诺的设计中,从检票到旅客上车到最后的运行,都会交给用睿智芯片打造的系统处理,速度快效率高。束管道路系统将会彻底实现智能化!最多在每辆列车和每个车展配一些全副武装的安保人员和指引员。

小悠也给束管道路计算过一笔账,如果按照现在铁路旅客的数量和票价,束管道路的纯利润将会在35%以上,非常不错的数据。

再有,陈诺也没有打算马上让束管道路投入使用就盈利,他需要的是束管道路变成蓝星集团的一个个触角,将蓝星集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挥到华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民众认可蓝星集团,认可蓝星集团的科技能够将华国带向更光明的未来,认可蓝星集团引领的科技革命,这才是最主要的。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列强在华国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修铁路,亏本也要修铁路,就是这个道理。

报告通过加密的方式传到了科技部,陈诺也准备在科技部同意方案后再找江城市政府谈。

让陈诺没有想到的是,万部长正在应对一场舆论风暴。

这也要怪杨文东回到单位后,有意无意将蓝星集团拒绝在立方氮化硅上与ZKY合作的事情告诉自己下米国实验室的朋友。

恰好,这位朋友现在正在康宁供职。

其他的事情就不用杨文东抄心了,西方造谣起来那肯定是一套一套的。

蓝星集团发展壮大谁最不开心?当然是西方最不开心。

西方国家一方面要享受蓝星集团的科技成就,一方面又对他眼红,因为蓝星集团推出的科技对全球实施了垄断,这种局面是十九世纪以后世界从来没有过的。

焦虑、不安却又离不开在每一个西方人的心里,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西方能够获得蓝星集团的科技产品,打破蓝星集团的垄断。同时,蓝星集团变成和过去的中兴一样,在技术上受到西方控制的科技公司。

蓝星集团的成长也是一个迷,许多人看来,蓝星集团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成长为全球的巨无霸科技公司,和华国不计余力的扶持密不可分,要是失去华国对蓝星集团的全力支持,蓝星集团会怎样?现在有蓝星集团和国家闹矛盾的苗头,西方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反正发新闻的成本是最低的,对蓝星集团造成伤害最好,无法造成伤害西方人也不损失什么,能咬蓝星集团一口算一口,能够让他流点血就算成功,反正言论自由,这不是西方一直标榜的社会观么?

由康宁公司赛美尔博士独家供稿,有一篇言词确切证据确凿的评论文章发表在米国的某二流城市新闻上。

新闻的内容很是用心,标题就叫做未来的科技公司。

文章中引用内部人生的话说,蓝星集团开始实行全球化,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困在华国内部,因此蓝星集团需要有更多的权利,并且不愿受制于人。

“拒绝和ZK院合作立方氮化硼就是蓝星集团强硬态度的开始,拥有全球一流技术的科技公司开始将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华国的科技公司。一方面可以和苹果合作出售立方氮化硼产品,一方面拒绝和国家共同开发立方氮化硼,这一点惹恼了上面……”

新闻有板有眼的将蓝星集团与ZK院的分歧夸大为蓝星集团和国家的矛盾。

很快,文章又被香江市、湾湾等媒体转载,然后流传到了国内。

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煽动性,让不知道内情的人看了以后会呈现舆论的两极分化。

要么会对蓝星集团抱有极大的同情。

“走出去啊!伟大的企业都把总部建立在中立国或者避税国,这样才不用束手束脚。”

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甚至有更极端的。

要么对蓝星集团反对甚至批评。

“是谁培养了你,不就是要个科技吗?别说科技,有什么不舍得的,忘恩负义的家伙!”

其实无论是哪种评论,对蓝星集团都是极大的伤害。

一支球队要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队员和教教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

同样,一家企业要成功,肯定离不开它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良好互动。

西方的报道非常阴毒,如果被华国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一利用,华国和蓝星集团的信任将会瓦解,这对两方来说都是双输。

万部长现在就为了应对媒体的提问焦头烂额。

“请问万部长,蓝星集团是明确拒绝和ZK院的合作吗?”

“这样做会不会让国家感到难堪?”

“蓝星集团这样做会不会很自私,国家会对取消对蓝星集团的扶持吗?”

“有西方媒体爆料,陈诺已经和米国达成合作,今后蓝星集团的总不会搬到米国去,请问这是真的吗?”

“蓝星集团靠近米国的地方修建碧蓝岛,是不是已经和米国取得了合作。”

万部长一个头两个大,在和陈诺沟通之前,他只能保持缄默。

从媒体的长枪短跑中逃跑后,万部长匆忙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