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六零大院小夫妻第40节(2 / 2)


  宋玉萍随军前就在老家供销社上班,刚工作那会脸皮薄,谁让她带东西都抹不开脸拒绝,结果没讨到半句好话就不说了,回回买不到东西还要被人埋怨。有次她实在恼火,从此以后再不肯给别人带东西,也因此没少被人在背后嘀咕没良心。

  要不是因为脾气相投,宋玉萍压根不会主动揽这活,但再相信两人的人品,宋玉萍都坚信有些话得说再前头,以免不成了落下埋怨。

  林静和陈茹也很理解宋玉萍的想法,都说:“没事,反正有我们就要,没有就算了。”

  宋玉萍点头说:“成,有你们这句话我也放心了。”

  三人说着话,纪明钧骑着自行车回来了,他在外面向来沉得住气,今天却喜形于色,进院子时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宋玉萍忍不住问林静:“纪同志这是遇到什么喜事了?这么高兴?”

  林静看向笑吟吟望着她的纪明钧,也是一脸疑惑:“……我也不知道啊。”

  38. 大乌龙  纪明钧虽然没卖关子的打算,但……

  纪明钧虽然没卖关子的打算, 但事情还没敲定,他不想声张,所以当时拿话搪塞了过去, 到晚上吃饭的时候才告诉林静实话:“你工作能定下来了。”

  “真的?”林静抬头问。

  纪明钧嗯了声, 说:“但通知下来得过段时间, 顺利的话月底吧。”

  那也很快了, 今天都九号了。

  就是……林静咽下嘴里的食物问:“我是不是得先把制衣厂的工作辞了。”

  “是要辞,不过不着急。”纪明钧顿了顿说, “你要是有关系好的亲戚朋友, 把工作让给他们也成。”

  林静想了想说:“我抽空回去问问我妈吧。”

  正常办理随军后,林静是能直接转正的, 但当时纪明钧想给她换份工作, 怕转正后不好操作, 这件事就拖了下来。因此, 林静现在的工作实际上还是张秀梅用自己的工作换来的,而这也是纪明钧这么说的原因。如果林静转正了,这工作她就不好自己安排了。

  纪明钧应了声,唇角勾起笑:“你就不问问我新工作是什么?”

  林静张开嘴巴, 做惊讶状问:“要我问吗?我以为你会自己说呢。”

  纪明钧笑, 没卖关子,说:“是这样的, 之前你不是担心有了孩子没人带吗?”

  湖阳因为双职工家庭多, 所以很多大单位都设有托儿所,但这些大单位设立托儿所主要是为了单位员工能专注工作, 旨在提高员工福利,因此只接收本单位职工的孩子。

  要知道,托儿所是作为职工福利设立的, 职工把学龄前的孩子送到单位托儿所,只需要支付孩子的伙食费,像场地和人工费都是由单位来承担的。

  别以为这钱没多少,要知道不是所有单位都像钢厂那么大,随便腾几个房间出来就是了。绝大多数单位办公室自己都不够用,如果要设立托儿所,他们就只能另外租房。

  再就是人工,上托儿所的孩子年纪都比较小,大的四五岁,小的一两岁,一个保育员最多管十几个孩子,再多就照顾不到了。而保育员月工资最低是二十三快,随着级别增加而调整,有经验的不会比一线正式工差多少。

  如果托儿所真的开起来,桌椅肯定要有,还要准备孩子们睡觉的床……一笔笔费用加起来,支出可不小。

  大单位资金雄厚,能负担得起这种种支出无所谓,但像制衣厂这种效益不好的中小型单位,就不想再额外增加支出搞什么托儿所了。

  结婚以前,林静没想过这些问题,但结婚后她发现部队也没有托儿所,就开始担心了。

  不过部队没有托儿所的原因和制衣厂不太一样,制衣厂是因为没钱闹的,而部队却是因为没孩子。

  是的,没孩子。

  因为军人家属随军对军人本人是有级别或年限要求的,所以基本够条件带家属随军的军人年纪都不小了,孩子大多过了上托儿所的年纪。而那些孩子还小的,要么有老人跟来,要么军嫂自己照顾,再不军嫂单位有托儿所……总之,需要上托儿所的孩子真没几个。

  因此,听完纪明钧的话后,林静疑惑了:“不是说没孩子吗?怎么突然办托儿所?”

  “以前没孩子,不代表现在没孩子。”

  军人不像别的单位,人员调动是很正常的事,每年都有人升职,有人转业,也有人调到其他军区,两年时间,家属院的住户能换一小半,纪明钧说:“这两年家属院学龄前的孩子多了不少,而且驻地托儿所接收的不仅是随军家属的孩子,等到时候办起来,那些没够随军条件的军人也能把孩子送来。”

  听纪明钧这么说,林静就知道事情八九不离十了,忐忑问:“那他们怎么会选择我来当保育员?”她没带过孩子,不知道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说是选保育员,实际上也是在选老师,上面打算托儿所要是办起来,后期会进行分班教学,就像首都、省城的学前班一样。”

  湖阳是没有学前班的,因为湖阳发展起来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大多数人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让孩子读书不过是为了混个初中学历好招工进厂。

  事实上不仅是湖阳,整个安平都是如此,前些年也开过几个,但没起来。还是地方太小了,人们观念没转变过来,学前班又不像小学是必须念的,大多数人不愿意花钱送孩子去。市里领导也不太重视这个问题,搞了几年没成果就不搞了。

  但教育还是大问题,别看这几年大运动,高考取消了大学不上课了,但主席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去年上海机床厂为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举办了一次培训,过后《人民日报》刊载相关调查报告,主席还亲自写了一段话,被称为“七二一指示”。

  去年九月,为贯彻“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办起了七二一工人大学,而现在,全国都等着他们的实践成果,一旦成功,大学必然会重新办起来。

  上面重视教育,下面的人自然不会忽视,这次部队办托儿所,不仅是军分区内部的事,革委会主任也很支持。

  说白了,驻地托儿所是试点,从托儿所到学前班,如果能办起来,后续是要在湖阳,甚至安平推行的。

  因此,部队在选择保育员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有生育经验的军嫂,而将目光落在了林静身上,当然,这也少不了纪明钧的推动。

  事实上,办托儿所这件事可以说是纪明钧一手促成的。

  纪明钧刚结婚就琢磨起给林静换工作的事了,但他找人打听过,结果不太理想,工作是有,但基本都是一线工,得倒班。

  对方也说了,现在是真没什么长白班的工作,也是他们结婚的时间不凑巧,但凡再早两个月,工作都好安排。那会学校正缺老师,林静高中毕业,初中不一定能教,但教小学还是没问题的。

  问题是这都十月份了,学校开学已经一个多月,老师早就招满了,就让纪明钧再等等。

  纪明钧本来也准备等,但林静的话让他改了主意。

  如果部队办起托儿所,那以后孩子没人带的问题不久解决了?如果托儿所办起来,那工作岗位不就有了?

  当然,虽然有私心,但纪明钧在促进这件事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推荐林静。但是部队办托儿所,保育员肯定是优先从军嫂中选,再看学历,性格,林静就很有竞争力了。

  听完纪明钧的话,林静压力更大了:“那要是托儿所没办起来怎么办?”

  纪明钧唔了声说:“托儿所办不起来,那学前班的计划就不好推进了。”说着拍了拍林静的肩膀,“小林同志,你可要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