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佳人在侧第288节(2 / 2)


  彭犀郑重一揖到地:“下官不敢。且人贵在自制,如果您不是一个能够自我克制的人,拦得了一次也拦不了下一次。如果您是,那又何须下官多事呢?下官愿意尽劝谏的本份,却不能越俎代庖。”

  公孙佳也不为难他,收了印,说:“那我们试目以待。”

  ~~~~~~~~~~~~~~~~

  事实证明,彭犀的担忧是多余的。公孙佳一生,动手时是雷电霹雳,筹划时却是万分小心。

  哪怕听过余盛讲“人人都能上学”、“我女同学学习好的可多了”,公孙佳也从来没有头脑发热到要“广开女学”。她是做过实务的人,太明白做一件事不是一纸命令发出去就算成的。

  无论男学女学,最后必然是有余钱的人最可能学习,家无恒业的人绝大部分甚至不会动这样的念头。儿子都不让他求取功名了,何况是女儿?

  公孙佳看得明明白白。她所谓女学,非但名额更少,最初也不大张旗鼓,采用了一个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先建着,将来给我闺女上学做准备。面向的对向也是“家世清白”的“良家子”,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能有一定的势力,在尝到甜头之后有动力培养女儿。这些女儿不必是公孙佳所设之女学里的学生,哪怕是在他们自己家里学的呢?她们都有可能出头。再佐以女性朝官的选拔,完全可以遍地开花。

  公孙佳很有耐心,也非常克制,她给自己定下的女官配额是——十年之间,十分之一,如果她能再活二十年,就推到五分之一,之后不再推进,并且认为也很难推进。她甚至考虑到了“女儿当官了,她怎么嫁?她的官位算娘家的还算婆家的”这些扯皮的问题,这些利益归属不让时间去消化解决,最终会被一股庞大的习惯力量碾碎。甚至二十年她都觉得太短了,不足以改变习惯。

  她的命令下得非常的保守,只有短短的几行字。

  活菩萨要开始给闺女预备着以后的学伴,要在雍邑设女学堂,还公器私用地调用部分府学、太学的老师,那都是可以容忍的了!

  没问题的,只要不跟着京城折腾,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事一点也不出格——民间亦有女学,只是既不成规模,也不受重视。您要重视,咱们也不反对。

  并且很多人也想到了,那孩子还太小,话都还不会讲,这“学伴”的年龄界限却放得很宽,从十几岁到几岁,会不会年长的一批是公孙佳自己要用的呢?相府之前那位赵娘子如今留在了京城,闻说是做了学士,公孙佳身边,缺人用了!

  这么一想,就有许多人更想试一试了!年轻男子跟在公孙佳身边容易传出闲话,女子就没这个顾虑了。以往有“太后临朝”或者“皇后干政”的时候,就会有贵族女子从旁辅佐,这是一个习惯。如今太后换成了丞相,都是女人,也是一般的做派。虽然出了点格,倒也不算完全没道理。

  公孙佳极顺利地就办了所女学堂,号“兰庭”,因为女学堂的地点就叫“兰庭”,是相府的一处小园,地方也不大,一次也就招了二十人。

  她没有马上将女学堂做为官学的一部分,而且是以一种半官半私的状态算在她的相府里。一封信先跟京城报备了一下,这是“相府所需”,刨开一道口子,得到一个纸面上的承认。然后亲自拜访了容泓,请他得闲时或五日、或十日往相府来讲一回课,半天给梅园里的备选官员们上课,半天给兰庭中的女学生讲课。

  容泓欣然同意了。他乐意干当老师这样的事儿,且他自己个儿这两天也把家眷搬取到了雍邑来,他琢磨了一下这个女学堂,就把自己未出嫁的一个女儿也给送到了兰庭里。

  公孙佳处理完了兰庭,紧接着又命薛珍从自家私兵里选适龄的女孩子“服役”。私兵、佃户有给主人家服役的义务,不厚道的人家是男女另算。在公孙佳这里,女孩子服役也顶一个男丁的役,就服役上是做到了余盛说的“男女平等”。

  因为在她这里,这一批女孩子服的也是“兵役”。之前公孙佳是靠自己“收养”、“收容”各家不要的别扭孩子、养不活要扔的孩子,现在是定成了缺席。

  几件事办完,公孙佳便不再折腾“新政”了。朝廷的“新政”其实已经比雍邑慢了,雍邑进行得很好,公孙佳也就不再在雍邑加码,反而暗示辖下的官员,没事别瞎折腾想着讨好皇帝,谁折腾出了事她就收拾谁。

  公孙佳的威胁向来切实有效,整个雍邑及周边地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平静得不像是身处章嶟统治的年代。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京城真的是开始混乱了。

  ~~~~~~~~~~~~~~~~~~~

  就在公孙佳到达雍邑后不久,就有一对小夫妇带着两封信拖家带口前来投奔。

  来的人是容逸与江仙仙的女儿和女婿,女儿小名叫媛媛,江仙仙打量了余盛一圈之后觉得还是不要嫁给当时那个小二逼。后来余盛也历练出来了,容逸固然欣赏余盛,还是觉得,这世上并不是人好就相配的,等孩子长大了些,就订给了熟人李岳的侄儿李文柏。

  李文柏就是吴选那个岳父的同族,自家女孩儿嫁给了吴选,还是跟自己同龄人,李文柏是一万个不千万的。但是不是自己的亲妹妹也不是什么侄女之类的近亲,他说不上话。在京城过了一阵被“恭喜”的日子之后,李文柏实在觉得没脸见人,求了岳父想离京。

  容逸夫妇既理解女婿的感受,也不想女儿离得太远,又想这小两口安稳。最好的地方就是雍邑了。夫妇二人一合计,各写了一封长信说明原委,拜托公孙佳给照顾一下。容逸说明了,请公孙佳给安排,他不安排是因为不太了解雍邑哪方面适合他女儿女婿效力。江仙仙则说,女儿性子也算开朗,就陪你解闷也是应该的。信尾还说:京师看起来虽不像乱世,但是各方人心也不齐了,让公孙佳自己小心。

  两个孩子一对璧人,媛媛与公孙佳也算熟识,见面先喊“阿姨”,李文柏也跟着她称呼。什么叫暴发户?比起吴选,谁都是遵纪守法的好人!

  公孙佳看了也喜欢,先问他们父母如何,再问路上,最后闲话家常。李文柏对吴选相当不满意:“一样的贪婪无知,手段还卑劣!御史参奏的不法事里总有他一个,他侵吞的民田比别人的都多……”

  小夫妻告了一会儿状,容媛媛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儿,小心地说:“阿姨,赵家那个大姐姐进宫给皇后娘娘做女官了。她丧夫命苦,就怕吴氏看她相帮皇后娘娘不肯放过她。您……”

  公孙佳微笑道:“她有她自己的打算。倒是你们,有什么打算?要是没想好,就先在城里走一走、看一看。媛媛的叔公还在这里呢,让他们带着你们俩认认门儿,回来咱们细商量。”安排得也是妥贴。

  含笑看着两个小年轻离开,公孙佳就叹气了,思忖半晌,亲自提笔给章嶟写了一封信:朝堂的争斗不能伤到百姓,不管在朝上贬黜、任用什么人,只要百姓还有饭吃,朝廷就能恢复元气。一旦争斗祸及百姓,到时候大家一起完蛋。请慎重。

  写信的人一片好心,接到信的人也没有辜负这片好意。章嶟好歹见识过一点民间,认为这话说得有理。他珍而重之地将这封信展示给霍、赵二人看,沉痛地说:“二位可都是国之砫石啊!要为生民着想!”

  两人当时答应了,也都承认说得对。

  可是理解上都出了偏差,公孙佳给章嶟的信,意思是请他注意,身为皇帝,他有责任统御全壁大。章嶟则是认为底下人办事不够有公心,同时效率也不够好。章嶟有对比的,在先帝时期这些人干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他有点忍不住,写信给公孙佳报怨:除了霍云蔚,其他的丞相都很懈怠,心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霍云蔚倒是肯干事,但是脾气不太好,对我不像对先帝那样尊敬。

  公孙佳给霍云蔚去信询问,霍云蔚也是一肚子的苦水要倒:这皇帝还有脸说先帝?先帝是什么样的?他是什么样的?先帝上来一手掐住纪氏七寸,这货呢?就知道抬举后宫。好,不提后宫,说前朝。前朝他也稀里糊涂的呀!他觉得做过刺史了解过民情了,自己就是个大明白了,其实他只了解了皮毛!

  霍云蔚的信里还提到了一点,他本人也不想动作太大,奈何章嶟还在催,因为前期推行还是比较顺利的,不如加码。他一个人头扛章嶟,脚踩周廷,手掐赵司翰,就快顶不住了。他需要帮助,更需要章嶟的支持。

  赵司翰的信也是这般,他就不明白了,霍云蔚挺聪明一个人,怎么就看不清应该先给皇帝一个小教训呢?

  钟源也有信来,说的是:贺州乡亲们倒是还稳得住,之前是真没见过两派文人干仗,看他们在朝上打成这样,突然觉得还是吃瓜看戏比较好。

  太皇太后来信:现在的年轻人火气真大,俩小娘子怎么这么厉害了?皇后跟淑妃开始互不相见了,皇后斥责淑妃,淑妃也不争吵但是转脸就天天在章嶟跟前了,她不见皇后了!说是“害怕”。可私底下,两人互相没少下黑手。

  皇太后来信:我这儿还行,看热闹呗,不过王济堂有点惨,要不让他去投奔你?

  延福公主来信:章嶟自有自己的心腹宦官,王济堂不上不下的,你能不能收留一下?好歹是先帝用过的人,可别叫章嶟给他安排去“帮帮淑妃”了。

  余盛给小姨妈读信读得心惊胆战,公孙佳有意培养他,近来也让他参与些事务,可这份看重也不是谁都能承受得起的。骤一听这么些重量级的争斗,他有点撑不住。此时只恨自己是个学渣电视儿童,前世今生都没有脑子去破解眼前的局面。书上一句带过的“xx之后”,可没说中间还有这么多事儿的啊!

  公孙佳对这个大外甥已经很了解了,也不介意他怂,指了指桌上另一份:“再读这个。”

  余盛打开来看,是单宇的字迹,读完他就困惑了,因为单宇居然说:百姓之间没有动荡。

  他问公孙佳:“难道丞相们都撒谎了?只是为了骗您帮他们?”

  公孙佳摇摇头,给大外甥讲:“他们说的都是实话。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也不是一天死的。从发令,到磨刀,到杀人,且有段时候呢。要不咱们为什么要提前这么些年在雍邑备战?一样的道理,现在还只是朝上争吵,顶多传到了官员这一层,让百姓吃苦头,还得等几年呢。所以单宇说的也没有问题。”

  余盛大惊:“那得拦住呀,不然百姓岂不是要遭殃?阿姨,您得尽早拦住他们呀!小农很脆弱的,他们连一场洪水都经不住!风调雨顺的年景其实不多的,三五年里有一个丰年就很好了,一般都是勉强维生,要是添上人祸……”

  公孙佳摆了摆手:“回信,给皇太后,就说,人我不介意留,只要她有理由打发过来,我这里就收。”